红楼梦里,有不少人对林黛玉的初始印象并不好。
比如宝玉房里的小红,就认为“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,心里又细,他一听见了,倘若走漏了风声,怎么样呢?”小红认为黛玉说话刻薄,甚至口风不严,守不住秘密,会到处乱说话。
比如史湘云讥讽宝玉“这些没要紧的恶誓言、散话、歪话,说给那些小性儿、行动爱恼的人、会辖治你的人听去!”黛玉留给湘云的第一印象是,小性儿、爱恼、会辖治人,没一点好的。
比如袭人背后将宝林二人做比较,说宝姑娘有涵养,凡事都不计较也不往心里去,如果换成林姑娘,不知道要恼成什么样,要赔多少不是呢。袭人也认为黛玉小性儿,爱恼人,不好相处。
就黛玉自己来说,她也能明确感受到来自贾府奴仆阶层的“恶意”,她曾对宝钗说: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,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,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。
黛玉这话当然不是自怨自艾,更非无中生有,她说的是事实,从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回,我们就能看出端倪,他被贾府下人区别对待,不是一次两次了。
贾母曾说贾府的奴才都是一颗富贵心,两只体面眼,一点不假,他们很会见人下彩蝶。黛玉在葬花词里也写道: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刀霜剑严相逼。
展开剩余86%然而,在贾府这般处境之下,我们寄人篱下的林妹妹,依然拿出了极大的善良和真诚,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,而她这种根植于骨子里的气度,只有到了一定年纪后,才能真正读懂。
黛玉对袭人,是十分认可的,曾公开称赞她。李嬷嬷大骂袭人一回,黛玉曾明确表态,说袭人已经做的够好了,李嬷嬷还这样排揎她,可见老背晦了。
按理说,李嬷嬷骂袭人是贾府家事,也是宝玉房里的私事,跟外人无关,黛玉大可不必如此,因为容易得罪人,当时宝钗也在场,她就没有这么说,只是劝宝玉让步。
但黛玉是直爽之人,她看不惯的人和事,她不会藏着掖着,她敢直接说出来,无论对李嬷嬷还是周瑞家的,都是如此。
后面她还曾开袭人玩笑,叫袭人“好嫂子”,可见她对袭人与宝玉的关系,是完全不介意的,也反映出她对袭人为人的认可和接纳。
反观袭人在背后对黛玉的那些评价,说她不做针线,说她爱恼人,说她不是咱家的人,黛玉处处盛赞她的为人,而她到处说黛玉的不是。
黛玉对香菱,也是十分爱护的,还曾教其学诗。香菱是薛蟠的小妾,身份上自然比不上黛玉高贵,但她偏能跟黛玉玩到一起去,宝黛共读一回,她在黛玉背后击了一掌,黛玉回头一看是香菱,就叫他“傻丫头”,这个称呼充满了亲昵。
换成其他人,可能会恼,毕竟黛玉是千金小姐,一般人谁敢这么在背后击她一掌呢,而也这恰好反映出了香菱与她不一般的关系,谁说黛玉是不好亲近的?她明明那么亲切热情啊。
对香菱来说,这个从小没了父母被拐卖的孩子,其实心里比谁都更需要关爱,而她能拉着黛玉的手一起回潇湘馆,可知在她的眼里,黛玉是值得亲近的人,是真正对她好的人。
这一点在后文黛玉得知香菱要学诗,便自荐做她老师,要教她学诗一回更能让我们看得真切,黛玉没有觉得麻烦,也没有认为她跟香菱隔着阶层,她非常有耐心地指导香菱学诗。
从头到尾,我们没见黛玉对香菱有过严厉的批评,甚至对她文笔的瞧不上,有的只是耐心地引导,甚至把自己的书借给她,不断地点拨她,鼓励她,直到香菱写出好诗来。
与其说黛玉是香菱的老师,不如说是黛玉在手把手教自己的好姐妹。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老师而香菱是学生,只是看到一个喜欢写诗的人,不忍让她失望,所以她站了出来。
也正因为黛玉对香菱的耐心指导,循循善诱,让香菱的人生从此多了一束温暖的光,照亮了她阴暗而又短暂的一生,让她在大观园也有了一段难忘而幸福的时光。
黛玉对底层的丫鬟婆子,也是非常亲和且大方的。宝玉房里的小丫头佳蕙,偶然去给黛玉送东西,碰到黛玉正在给她的丫头们分钱,看到佳蕙,就随手抓了一把给她。
宝钗让婆子雨夜给黛玉送燕窝,黛玉觉得婆子辛苦,也让紫鹃给了几百赏钱,还说打扰了他们玩牌发财,给他们买酒吃,避避雨气。
不少人说黛玉小性儿,说她不懂人情世故,永远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当然不是这样,黛玉对小丫鬟大方,也知道婆子们的辛苦,甚至完全了解底层的婆子平时都在干什么,这都说明了,她在关注自己生活之外的世界。
从黛玉进贾府一回,在长辈跟前的应答,我们应该就知道,她是懂人情世故的,说话很有分寸,尤其人情应酬上的场面话,那是又大方又得体,言行举止完全就是一个世家千金的气派。
黛玉对宝钗一家,更是拿出了难得的真情真心真意。自从跟宝钗交心之后,黛玉完全放下了防备,将宝钗当作自己的亲姐姐一般,将薛姨妈看作自己的亲妈一般对待。
黛玉从小失去母亲,后来父亲又去世,成了孤儿的她,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,宝钗对她的关心,薛姨妈对她的疼爱,让她感动,让她收获了难得的来自家人一般的温情。
因此,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孩,也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善良和真诚,甚至对宝钗的堂妹宝琴,黛玉也爱屋及乌,对她十分亲热,将她看作亲妹妹一般。
有人说黛玉冷,很难靠近,不好相处,可世人哪里知道,那是一个孤女的保护色,当你走近她,你会发现,这是一个外冷内热的孩子,她也渴望被关爱,也渴望友情,渴望亲情。
宝玉挨打后,黛玉去看,但没有进去,她独立于花荫之下,看到这么多人关心宝玉,想起有父母的好处来,早已忍不住泪流满面。
宝琴等人进贾府一回,黛玉见了,先是欢喜,但后来看到人人都有亲眷,只有自己孤单一人,连个亲眷也无,于是又去暗自垂泪。
薛姨妈爱语慰痴颦一回,一向成熟稳重的宝钗,在母亲跟前像个孩子似的,还往母亲怀里钻,看到这一幕,黛玉也早已泪流满面。谁懂这时候的黛玉啊?谁又能给她一个爱的怀抱呢?
对自己的丫鬟,黛玉也都是十分宽容的,从来不曾打骂,甚至有机会出去,还会带着她们一起。贾母去清虚观打醮一回,除了贾母,大多数人都带了两个丫鬟,只有两个人带了三个丫鬟。
一个是王熙凤,一个就是林黛玉。黛玉的三个丫鬟是紫鹃、雪雁和春纤,而前八十回里,林黛玉身边服侍的丫鬟,有名有姓的也就她们三个。
尤其对紫鹃,黛玉从未把她当成丫鬟看待,而是如亲姐妹一般对待,两个人一时一刻也分不开,而紫鹃也投桃报李,为宝黛爱情甘当红娘,为黛玉的终身大事操碎了心。
宝玉祭奠晴雯一回,曾与黛玉就诔文中的几句话如何修改更好进行过探讨,这里黛玉曾将紫鹃称为“我的紫鹃”,这四个字足见黛玉对紫鹃的看重,这让我想起了蒲松龄对婴宁的“我婴宁”的爱称。
只有爱到极致的恋人,只有真心相交的挚友,只有牢不可破的情谊,只有视若珍宝的人或物,或许才能用“我的紫鹃”“我婴宁”这样透着满满爱意的称呼吧?
黛玉寄居贾府的那些年,也曾有过尖刺的时候,比如对李嬷嬷,对周瑞家的,对宝钗,更多的是对宝玉,甚至她被今人称之为“林怼怼”,那时少女时的黛玉,缺乏安全感的她,对外界的一切都极为敏感。
但后来的黛玉,不再这样,尤其在跟宝钗和好后,与宝玉互相表明了心意后,她变得宽容而亲和,比过去更加善良和真诚,也更从容和美好。昔日敏感尖刻的少女,早已长成明媚大方的姑娘。
她对探春的管家才干表示认可,她对贾府的出多入少表示担忧,她对迎春的逃避表示遗憾,她甚至牵头重建诗社,她与湘云也终于成了深度同频的知己……
林黛玉在成长的过程中,有过许多情感上的消耗,有过许多身世飘零上的哀叹,她因此流过数不清的眼泪,但终于她从观照自我,走向了观照世界,带着满腔的赤诚和热情,带着善良和真诚。
作者:夕四少,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。
发布于:安徽省普通人怎么才能炒股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